海外留学生收到健康包上的诗句“细理游子绪,菰米似故乡”是什么意思?你怎么看?
这两句不是直接引用自哪首诗,应是中国驻意大利使馆原创。其中“菰米似故乡”应是唐代沈韬文的《游西湖》
《游西湖》是一首缺失的残诗。后面两句是 不是不归归未得,好风明月一思量。
后面的“不是不归归未得”就很戳人, 很多留学生不是不想回去,是各方面的因素导致的。
“细理游子绪” 在外的游子思绪万千,忧虑忧患。
细理游子绪,菰米似故乡”出处
上半句的“游子”国人耳熟能详,来自孟郊的《游子吟》;下半句则来自一首残诗,可考唐代诗人沈韬文的《游西湖》:“菰米蘋花似故乡。不是不归归未得,好风明月一思量。”
菰米是茭白结的果实,形似水稻,是古时六谷之一,蘋花即浮萍之花。“不是不归归未得”很符合留守国外的留学生的心境,很多留学生出于种种考虑,选择不回国。
随着***肺炎疫情持续蔓延,不少国家出现防护物资短缺。滞留海外的中国留学生更是面临口罩脱销、洗手液限购、预防药品买不到的问题。
为此,中方各个驻外使馆纷纷在最近为留学生派发了“健康包”,其中包括口罩、消毒水等常见的防疫物资,部分还装有常用药品和消毒湿巾。
“细理游子绪,菰(gu)米似故乡。”这两句诗是身在意大利的中国留学生侯跃男用毛笔,写在给海外学子的健康包中的“暖心句子”。这让海外的中国留学生倍觉亲切,也感受到了来自祖国的深深的关怀和惦念。
一、何为“菰米”
“菰米”,在我国历史上的西周时期就已经开始种植,但因为产量不高,外加气候条件的变化,已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,并从原本的“六谷”中被剔除,于是只剩下现在的“五谷”(稻、黍、稷、麦、豆)。
明代的药学家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·穀二·菰米》中引用苏颂的解释,对“菰米”作了详细注解:
“菰生水中……至秋结实,乃雕胡米也,古人以为美馔。今饥岁,人犹採以当粮。”
意思是说,菰米像水稻一样,生长在水中,到秋天的时候就会收获到它的果实,样子像极了来自北方胡人的稻米,古人把用它做的饭食,视为美食。现今遇到饥荒的年月,人们也会把它收集过来,当做粮食充饥。
从上面的解释可以看出,菰米是一种类似于粗粮的作物,不被人们当作主粮,且比较稀有,因此被一些人视作美食。遇到艰难时候,它也能帮助人们应对饥馑,度过艰难岁月。
再把“菰米”放到“细理游子绪,菰米似故乡”这两句诗中来理解,应该是代指各类粮食作物。
那么把“细理游子绪,菰米似故乡”这句话放在当前的形势下,意思也就不难理解:在面对***肺炎疫情的严峻形势下,远离国土的海外游子要理清思绪,其实在意大利等外国,他们的粮食跟我们国家的也是一样的。
二、原诗出处
“细理游子绪,菰米似故乡”中,其中第一句,应该是海外学子侯跃男立足***疫情形势,原创所得,并没有其它出处。意在提醒诸多海外学子梳理思绪,沉下心来。
第二句“菰米似故乡”则是化用了唐代诗人沈韬文《游西湖》中的“菰米萍花似故乡”。
游西湖
□□□□□□□,
菰米萍花似故乡。
不是不归归未得,
好风明月一思量。
关于唐代沈韬文的诗歌,有记录的只有这一首,且第一句为残句。但从诗题《游西湖》以及第二句“菰米萍花似故乡”来判断,沈韬文应该是在西湖边游逛时,看到眼前的风物,联想起了故乡的菰米和萍花,那么第一句,应该是写西湖的风景,而且应该具体化到了特定作物。
最后两句“不是不归归未得,好风明月一思量”,写出了沈韬文羁旅在外的愁思:不是我不愿意回去我亲爱的家乡啊,而是宦游在外,想回去却又被羁绊,实属无可奈何。没有办法,也只能吹着西湖的清风,仰望着头顶的明月,去把家乡的风月细细思量一番。
一个“归未得”,让作者的无奈和心酸跃然纸上。作为只身在外的游子,沈韬文通过这首诗,把羁旅在外的那种思乡之情写得感人肺腑,细读完之后,让人感同身受并于心底升腾起无限怅然和慨叹。
三、“细理游子绪,菰米似故乡”的深意
前面已简单梳理了这两句诗的意思,但它的深层次意思又是什么呢?
我们知道,虽然在国内,***肺炎疫情得到了较好防控,但近期在诸如美国、意大利、西班牙等国家,***肺炎疫情有肆虐之势,让人们惶惶不可终日,背负巨大身心压力。
中国留学生侯跃男对沈韬文《游西湖》第二句略作改写,并结合时势补了一句安慰海外游子的话,又通过驻意大利大使馆送给中国的留学生,于是意义变得非凡。
这短短的两句诗,击中了身处国外的中国留学生柔软的心扉,同时也温馨提醒远离国土的海外游子,要理清思绪,沉着应对***肺炎疫情,切勿慌张忙乱,还告诉他们,意大利等国家的形势和国内也相差无几。
这两句诗歌再加上满满一大包的防疫健康用品,让中国留学生真正意识到,祖国并没有忘记他们,并且时刻牵挂着他们,惦记着他们的安危。但未说出的话语恰如《游西湖》的后两句所言:不是祖国不让你们回来,而是当前形势所迫,也为了国内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,无计可施,归不得啊!
“细理游子绪,菰米似故乡”运用诗歌词有限却意无穷的特点,将祖国的殷殷关怀和切切嘱咐送到了中国留学生心中,也把国家的大义和责任,惦记和担忧表达得漓淋尽致。这也正是这两句诗歌让中国留学生泪崩,引起广泛讨论的原因所在。
如果您觉得分析比较到位,欢迎评论、点赞和转发。关注我,您将读到更多优质内容,谢谢!
最近,在意大利的中国留学生都收到了来自驻意大利总领事馆,发给当地留学生的健康包及一张手写的字条:“细理游子绪,菰米似故乡”。
相信在外的中国游子们看到来自祖国家人的这句话,心理一定是无比温暖和骄傲的。不得不为中国驻外大使馆点120个赞。
那么,“细理游子绪,菰米似故乡”这句话出自哪里?怎么理解呢?接下来我就和大家普及一下:
(一)何为“菰米”?
菰米读作[gū mǐ],是水生植物菰的果实。菰生于湖泊中,开的花像苇,结的果实像米,长一寸多,皮呈黑褐色。因雕喜欢吃这种米,古人也叫雕菰米。食用菰米在中国最起码有3500多年历史。
《周礼·天官》:“凡会膳食之宜,牛宜稌,羊宜黍,豕宜稷,犬宜梁,雁宜麦,鱼宜菰。”《礼记·内则》:“蜗醢【wō hǎi】而菰食雉【zhì】羹。”
(二)菰米似故乡
“菰米似故乡”出自唐代诗人沈韬文的《游西湖》,这是一首残诗,七言绝句,缺首联。
《游西湖》(唐 沈韬文)
□□□□□□□,/菰米蘋花似故乡。/不是不归归未得,/好风明月一思量。
“菰米似故乡”即出自本诗颔联,从这句诗就能看出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。
关键不在这句话,而是颈联“不是不归归未得”,一句话简单七个字,一下子正戳中了海外游子的心,多么无可奈何的一句话:“不是不想回去,是真得没办法回去啊”。
他们的处境,祖国心里明白,此时此刻一句温暖的话,也许是对游子们最大的宽慰,我相信他们看完之后只有相视无言泪双行。
(三)细理游子绪
这句话理解起来不是很难,“游子绪”相信大家都很好理解,就是游子的思绪。
那么“细理”怎么理解呢?
有个成语叫“慢条细理”,原指说话做事有条有理,不慌不忙。 现也形容说话做事慢腾腾,不慌不忙。
出自元·王实甫《西厢记》第三本第二折金圣叹批:“写红娘从张生边来入闺中,慢条斯理,如在意如不在意。”
疫情之下,游子们千头万绪,非常着急,这个可以理解。但作为祖国,面对当前国际国内疫情局势,手心手背都是肉,都要顾及,必须要想一个万全之策。但祖国的牵挂和惦念是时刻在心的。在多国***取了断航、封锁边境的情况下,中国领事馆还是通过各种渠道,克服重重阻力,为留学生们发放“健康包”,希望在外的游子们能体会祖***亲这份深沉的爱。
细理游子绪,菰米似故乡。不是很难理解啊。
“细理游子绪”,就是仔细梳理漂流在外的孩子(或游客)的思想感情。
细——仔细,慢慢地
理——梳理,清理,使……清楚。
游子——在外游历的儿子,泛指出门在外的人。
绪——情绪,感情。
这里“绪”字有李煜词语“剪不断,理还乱,是离愁。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”之意,表达了留学生们在疫情流行的域外世界想回国又回不来的纷乱情绪。这种纷乱的情绪很难梳理,因此需要用心去梳理(细理),用心地面对悲惨世界。这时祖国的关怀来了——菰米似故乡,收到了大使馆的健康包,用上了祖国给我们的口罩和消毒用品,没回祖国也象回到了祖国,没回家乡也象回到了家乡。
菰米似故乡——收到了祖国的健康包就象回到了祖国。
菰米——中国古代六谷之一,一种生长于水边的黑色稻米。
这里借用五代诗人沈韬文《游西湖》的诗意:“菰米苹花似故乡,不是不归归未得,好风明月一思量。”沈韬文,湖州乌程人,从小见惯菰米苹花,因做官不能回故乡,在西湖看到菰米苹花,感觉就象回到了故乡。留学生,因交通阻隔回不了国,但收到祖国的防疫用品,感觉就在祖国的怀抱。
[免责声明]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本站立场,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联系邮箱:83115484@qq.com,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,保证您的权利。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lacestadelahuerta.com/post/3968.html